冬至养生 2
节气养生 | 冬至大如年,人间小团圆
自古以来,冬至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,被视为一年中“阴气最盛、阳气最弱”的时刻。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所说,“冬至一阳生”,意味着阳气从此开始回升,万物蓄养,生命力逐渐复苏。许多地方习惯在这一天吃饺子,寓意“驱寒避邪”和“冬暖春回”。
在中医养生的角度,冬季是“藏”的季节,人体的阳气处于收敛状态,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,冬至是“补肾养精”的最佳时刻,尤其对于身体较弱、容易感到寒冷的人群来说,合理的养生调理至关重要。
1. 养肾护阳,调节体质
冬季为“肾藏精”的时节,肾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,主导着人体的生长、发育和生殖功能。中医认为,肾气充足,则精力旺盛,反之则容易感到疲乏、怕冷。冬至前后,人体应当通过饮食调养、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,保持肾气的充沛。
2. 温补为主,避免寒凉
冬至过后就要进入每年最冷的“数九天”了,因此应尽量避免吃生冷食物,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。中医强调,寒气侵入人体容易导致“寒湿”困扰,进而影响健康。此时适宜食用温性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桂圆、红枣等,这些食材能够帮助驱寒温补,增强体质。
3. 注意养肺,润燥防干
冬季气候干燥,尤其在北方地区,寒冷干燥的空气容易导致呼吸道不适。冬至节气时,可以通过食用滋阴润肺的食材,如百合、银耳、梨、枸杞等,帮助缓解干燥,滋润肺部,防止因气候变化引发的感冒或咳嗽。
冬至养生离不开饮食调理,合理的食补可以帮助身体顺应季节变化,增强免疫力。食物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养生之道。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几道美味又健康的冬至滋补食谱吧。
1. 羊肉炖萝卜
【用料】羊肉250克、白萝卜100克、党参15克、生姜5片、黄酒、精盐适量。
【做法】将羊肉、白萝卜洗净后切块,党参、生姜洗净(将生姜拍烂);将所有材 料连同料酒一同放入砂锅中,加入约1500毫升左右的冷水,用大火煮沸后,转至 文火再煮1~2个小时,再加入适量的精盐即可。
【功效】益气补肺、温脾暖肾。羊肉性温,味甘,是冬季温补的佳品。可以帮助驱散体内的寒气,增强体力,改善血液循环。在煮羊肉汤时,可以加入当归、枸杞等中药材,既有助于温补肾阳,又能滋养气血,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人群。
2. 红枣桂圆粥
【用料】糯米100克、红枣10颗(去核)、桂圆干20克、枸杞10克、冰糖适量(根据个人口味调整)
【做法】红枣洗净后去核,桂圆干用清水泡软,糯米提前浸泡1小时,枸杞稍微冲洗一下备用;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(大约1000毫升),开火煮沸;水开后,转小火继续煮20分钟,直到糯米变软,开始出粘稠感;将去核的红枣和泡软的桂圆干放入锅中,继续用小火慢煮15-20分钟,直到红枣变软,桂圆的味道完全融入粥中;在粥快煮好时,加入枸杞和适量冰糖,搅拌均匀,继续煮5分钟,直到冰糖完全溶化粥的味道浓郁即可。
【功效】养血安神。冬至时节,夜长昼短,人体易感疲倦和困倦。红枣与桂圆具有补气养血、安神的作用,是冬季养生的理想食材。常喝红枣桂圆汤,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季节性疲劳。
3. 紫苏生姜红枣汤
【用料】鲜紫苏叶10g、生姜3块、红枣15g。
【做法】将红枣洗净后去核备用;生姜去皮切片备用;将鲜紫苏叶切成丝,与 姜片、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中煮沸,再改用文火炖30分钟,之后将锅中 的紫苏叶和姜片捞出,剩下的汤继续再煮15分钟后即可。
【功效】暖胃散寒、帮助消化。紫苏和生姜都是温性食材,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气,特别适合冬季或体质寒凉的人。紫苏能温中散寒同时具有安神作用,生姜则具有辛温的特性,能暖胃驱寒,缓解因寒冷引起的腹痛、腹泻等不适。红枣在中医中被认为是补血养气的食材,具有增强体力和改善气血的作用。红枣能够补充血液中的铁质,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,如脸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疲倦乏力等。